這次的<國人都叫好>錄影真是充滿濃濃的校園懷舊風
看看我身邊這位黑衣服高個兒甜甜的王海玲姊姊跟帥氣依舊的潘安幫大哥
沒錯的啦….本集節目就是來聊民歌唱民歌!!
不過玉琳哥是怎回事呢….原來是他以前在民歌餐廳當過駐唱歌手…所以也算是民歌人唄
民歌風潮的竄起都30幾年過去了
我還記得前幾年跟一群好友去國父紀念館聽<民歌三十演唱會>被感動到雞皮疙瘩掉滿地
這集的節目內容除了有海玲姐跟潘帥現場高歌他們當年的經典外
最近喜事新聞炒很大的整人大師玉琳哥更跌破所有人眼鏡的表演吉他自彈自唱
所以不管你有沒有經歷民歌的時代…這集節目一定會跟過去的國人給你不同的感受
想知道林可在這次節目重介紹哪些民歌的故事跟來歷嗎….就請繼續閱讀下去吧…GO!
民歌的起源~
“民歌運動”的發展有其歷史背景。從政治上來看,1975年中美斷交,使一向依賴美國的臺灣人有一種強烈的失落感,這種感覺體現在文化上便促使他們要努力創造一種“自己的東西”。從經濟上來看,臺灣的經濟發展經過一個階段的準備,發展速度逐漸達到頂峰,體現在文化上便使得唱片商必須努力開發更大的市場,從18歲到25歲這一巨大的唱片消費群亟待被開發。
楊弦、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舉行的演唱會揭開了民歌時代的帷幕。從那時起,民歌創作逐漸形成一種氣候。從零星的、不確定的、無意識的、地下的狀態發展到有固定的創作人員和演唱人員,許多人會有意識地把自己作品的立意、風格、形式往校園民歌方面靠攏。
當時著名的唱片公司有“新格”、“海山”、“歌林”、“麗歌”、“四海”等,其中“新格”在1977年舉辦了首屆“金韻獎”校園民歌大賽,並出版了同名專輯,一直出版到第十二輯。當時雖被稱為“校園民歌”,但參賽的人並非全是學生,有許多是社會上的音樂愛好者。第一集《金韻獎》中收錄的《再別康橋》、《如果》、《小雨中的回憶》等風格一新的歌曲,對當時的流行樂壇是一種極強的震撼與刺激。這些歌隨即很快流行於校園之中,並廣泛流傳於社會。
1979年,校園民歌已成為當時歌壇的主流,各公司也紛紛推出新人和新歌加入市場,如“海山”公司的歌手蔡琴及專輯《民謠風》、葉佳修的《葉佳修專輯》、銀霞的《蘭花草》,“新格”公司的齊豫、李建複、施孝榮和專輯《金韻獎》第三、四集(其中收當前了王夢麟的《雨中即景》和齊豫的《橄欖樹》)。“滾石”公司也在此時成立並推出吳楚楚+潘越雲+李麗芬的《三人展》合輯。此外,包美聖的《捉泥鰍》也在市場上引起熱潮。1980年,“民歌運動”愈趨成熟。李建複的《龍的傳人》、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使民歌流傳到島外,特別是中國大陸。1981、1982年民歌運動漸近尾聲。當時“歌林”公司推出了《新金曲獎》加入校園民歌末期市場的競爭,合輯中孕育了林慧萍、金瑞瑤、周治平、黃大軍、陳黎鐘、吳宗憲等歌手。”海山唱片”由李碧華、羅吉鎮合唱的《神話》將校園民歌與流行歌曲作了成功的結合。同年,由蔡琴、蘇來和李建複共同完成了《天水樂集》,這是校園民歌中層次與寓意較高的專輯。從這一年開始,“校園民歌”逐漸變成一種流行樂風,並擺脫了那種“校園”的青澀感,國語流行歌壇由此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無論如何,民歌運動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是明顯的、巨大的,即使後來它所發生的蛻變,也推動了整個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民歌運動的作用和影響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無論是作曲風格還是歌詞內容、演唱方式,民歌都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它給陶醉於傷感、愛情、離愁別緒的臺灣歌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不擔提高了當時流行歌曲的整個層次,也帶動了日後歌壇的發展。
2、民歌運動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對日後臺灣音樂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人材。如編曲、作曲家陳家遠、李壽全、“木吉他”樂隊的李宗盛、“旅行者”三重唱的童安格、“福茂”公司的老闆張耕宇、甚至羅大佑等人的樂風也或多或少受到民歌的影響。這些人才促成了日後臺灣現代唱片工業的形成與發展。
3、民歌運動促進了兩岸的文化交流。由於它不同於那些萎靡的“時代曲”,又包含了強烈的民族自尊意識和清新活潑的青春氣息、很多校園歌曲在大陸被廣泛傳唱。由於當時兩岸交流很少,民歌的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而民歌運動對內地流行歌曲的發展,也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這是臺灣的民歌手們所始料不及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臺灣流行音樂發展上的重要人物羅大佑。1974年,19歲的羅大佑創作了第一首作品《歌》。這以後他在音樂的道路上不斷摸索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嚴肅與通俗之間的關係,先後創作了《閃亮的日子》、《癡癡的等》、《野百合也有春天》、《鄉愁四韻》等一系列作品。他將流行歌曲的內容擴大到對社會、歷史、文化進行思索這樣一個範疇,從而把流行歌曲提高到一個空前的高度。1985年,羅大佑在流行歌曲的發展中產生迷惘,赴美行醫,尋求新的事業出路。同期出走的還有侯德建,他選擇了中國傳統的根。他們兩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但動機和目的都是一樣的。在此同時,新成立的“飛碟”公司推出了蘇芮的《〈搭錯車〉電影原聲帶》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專輯標誌著民歌開始了向現代意義上的流行歌曲的轉變。
歌的故事:
橄欖樹 / 齊 豫
李泰祥說:這首歌非常能夠代表他當時的生活跟想法,表面上好像青山綠水以及夢呀什麼的,但它代表了我年輕時代對美的看法---美就是漂亮的東西,除此之外還有惆悵的感覺,而其欲把這首歌唱的悠揚飄邈,也正好唱出去追求很遠很遠的地方的一種嚮往!
齊豫於1978年憑 Diamond & Rust 榮獲第二屆金韻獎冠軍,同時間又得到第一屆民謠風冠軍,當時單曲“鄉間的小路”便收錄於民謠風第一集內。1979年灌錄了“春天的故事” ,收錄於金韻獎合輯中。同年出版首張專輯“橄欖樹”,收錄了電影“歡顏” 的主題曲,此曲於第16屆金馬獎榮獲“最佳電影插曲”,另一方面由李泰祥與三毛合作的“橄欖樹” 也成為了齊豫不可分割的代表作,此曲也得到第2屆香港電台10大中文金曲得獎作品。
廟會 / 王夢麟
王夢麟的《廟會》是一首很符合過年喜慶氣氛的歌曲,歌詞裡描述傳統文化的感覺,作者賴西安說:我對這首歌的解釋是<家人的團聚>,跟迷信無關,不過,這首歌當年卻因被認為「鼓吹迷信」被禁,為了這不過兩百字的歌詞,還得用了四五千字去向新聞局解釋。
這首歌是收錄在他的第二張個人專輯,裡面包括《廟會》、《木棉道》、《獻給父親》、《雨中的故事》等至今都很受歡迎的歌曲,也助王夢麟當時的人氣與名氣達到頂峰。
當時新聞局對於歌曲還有事前審查的做法,也就是一般歌手發行專輯,沒法隨意推出,必須先經過新聞局一批「專業人士」的事先審核,確定「沒有任何不良思想」後,才能發行。《廟會》這首描寫台灣人民祭祀祖先傳統的歌,卻因迷信,禁止在廣電媒體,也就是廣播與電視上播出,現在聽起來很令人匪夷所思。不過,這首歌描寫的太貼切了現實生活的現況了,當時台灣社會雖然逐步邁向工商化,整個價值觀與傳統鄉土、民俗文化逐漸脫節,但仍對生長的周遭環境有很清晰的意像,《廟會》生動地描繪出成長中的團圓與拜祖過程,讓人聽了很難不深深認同。
外婆的澎湖灣 / 潘安邦
作者葉佳修說:這是潘安幫的故事,也是我第一次寫別人的故事,民國68年為了潘安幫的第一張專輯,我們談了一個下午,他把他認為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都告訴我,尤其是從小跟外婆在澎湖長大的事,於是有了這首歌。
在葉佳修完成這首歌給潘安邦後,他當天立刻用公用電話從台北打長途電話到澎湖給外婆。他說,當時他在電話裡唱了這首歌,可是電話的那一頭在他唱完後沒有任何聲音,他可以感覺到外婆在啜泣。「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背後藏著許多潘安邦與外婆的祖孫故事,用真情唱自己的故事,潘安邦進錄音室唱一次就OK!唱片出版之後,歌曲爆紅,潘安邦人也紅了,更有機會回到澎湖,在自己小時候看電影的戲院登台演出,外婆也來了。潘安邦表示,外婆有很嚴重的關節炎,而中興戲院有很多的階梯,但是外婆為了看他演出,一階一階的爬上樓梯,坐在位子上面,他當天唱這首歌的時候眼淚忍不住的掉了出來,因為他覺得外婆為了來看孫子的表演很辛苦。
「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儼然成了澎湖觀光的代言歌曲,它已經傳唱了30年,這首歌也是潘安邦主唱的成名作,直到現在這首歌旋律一響起,許多四、五、六年級生,甚至七、八年級生都能跟著哼唱,連對岸大陸的民眾也會唱,足見它跨越世代與地區的魅力。
野百合也有春天 / 潘越雲
這是收錄在潘越雲個人第三張專輯<胭脂北投>裡的一首羅大佑的創作曲,這也是電影<野雀高飛>的主題曲,雖然之後許多人陸續唱過,但潘越雲的詮釋唱出了當中的傷感與深情,羅大又說當年他可是逼著阿潘喝到微醺才唱出這樣的成果,2002年永邦第一張專輯重新編曲將這首歌完全賦予新的生命,讓許多新世代的年輕人以為是首新歌,也是個經典重唱的成功案例!
抉擇 / 蔡琴
這首梁弘志跟蔡琴再次合作的經典歌曲,收錄在蔡琴的<出塞曲>專輯中,而這歌有兩種不版本的歌詞,原因是當時新聞局認為「尋覓雨傘下哪個背影最像你 啊這真是個無聊的遊戲」這句歌詞過於消極且負面,於是當下海山唱片請梁弘志修改一下歌詞,就有了另一個版本「尋覓雨傘下哪個背影最像你 看熙來攘往人群中沒有你」,所以在當年廣播電視播出的事後來修改的版本,但私下蔡琴唱的卻是原創的版本。
夕陽伴我歸 / 陳淑樺
陳淑樺並不是位民歌手,她出道的遠比民歌時期來得早,當年海山唱片隨民歌運動潮流而推出一系列的民謠風合輯與徵歌活動,正好收到了這首「夕陽伴我歸」,唱片公司老闆原本屬意甄妮演唱,但當時甄妮的音樂格局以電影主題曲跟華麗情歌為主,於是將這首歌改由陳淑樺演唱,沒想到成為出道多年的陳淑樺的成名曲,很多人是因為這首歌而認識了陳淑樺,綁著辮子帶著毛線帽的鄰家女孩形象搭配廣告歌曲,這首歌在1982年成了校園傳唱度最高的民歌之一,「夕陽伴我歸」也讓陳淑樺無心插柳的在民歌史上留下一抹深刻的痕跡。
聚散兩依依 / 李碧華
1981年2月,以《聚散兩依依》專輯出道,當時的李碧華還是個大學生,搭配旅行者三重唱一起發片,正好那是民歌的末期,雖然唱片是結合瓊瑤的電影主題曲發片,電影是由鍾鎮濤跟呂秀菱主演的瓊瑤小說電影,嚴格來說是一張流行歌曲專輯,但因為李碧華的校園歌手形象正好符合當時民歌手,加上專輯裡與同樣是大學生的羅吉鎮合唱的《神話》一曲造成校園轟動,雖然瓊瑤寫的是情歌歌詞,但文字淺顯易懂加上旋律朗朗上口,推出後就迅速在各大校園傳唱開來,也算巧妙銜接清新民歌與流行歌曲的新格局。
阿美阿美 / 王夢麟
1979年推出的<阿美阿美>專輯是王夢麟的第一張專輯,歌詞俏皮又淺顯易懂,在當年民歌盡是小花小草充滿詩意的年代,成了許多男生把妹跟求婚的口水歌,而這首歌的調性也讓王夢麟以生俱來反骨調皮的性格在純樸的民歌界顯得與眾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到現在在東南亞或大陸地區很多人都不知道王夢麟是原唱,因為早期劉文正在星馬一帶就把所有最紅的民歌翻唱到海外去,所以在台灣紅的是王夢麟,在海外華人圈紅的是劉文正版本。
留言列表